科技創新之——麻省理工模式對中國創新創業的啟迪
科技、創新永遠是企業、行業乃至國家發展的關鍵詞。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研究先進的創新理念并從中汲取經驗將幫助企業更快成長。本系列持續更新,希望相關內容能給諸位帶來些許啟發——
一
MIT創新——前世今生
科技立校
?
羅杰斯創辦MIT時,“科技”剛剛被賦予了現代意義,在當時建立一個專門致力于科技發展的學校是一個大膽的嘗試。他注重實用性和可行性,關注實現世界的問題,堅信MIT可以加速美國工業和經濟的發展,這使MIT自建校之初便具備了創新與創業的基因。
MIT人注重知識與實踐并行,在美國工業強國之路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一批知名的科學家在此誕生:譬如,MIT的第一位女性研究生、化學家艾倫·斯瓦羅·理查茲(1873年),指導了美國第一次綜合水質量檢測工程并開創了生態學的新領域;主攻化學的A·D·利特爾(1885)和皮埃爾·杜邦(1890年),以及航空工程師唐納德·道格拉斯(1914年)和詹姆斯·麥克唐納(1925年)等,創造出許多全新的領域和產業。
在“二戰”和冷戰期間,美國政府加大對自然及工程科學的投資,MIT發展十分迅速。戰爭期間,MIT為美國政府制造了許多威力極大的高科技武器,如與軍方合作建立了美國大學歷史上第一個大規模合作研發實驗室——MIT輻射實驗室,研制出雷達。它被譽為“戰爭史上最大的合作研究機構”,并在短短5年的密集研究中獲得了正常情況下需要20年才能取得的成果。雷達研制的成功不僅成為盟軍取得勝利的一大法寶,更為戰后美國科技的崛起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因而至今為止仍有人戲稱MIT是“戰爭學府”。如果說美國是“二戰”收益最大的國家,那么MIT就是“二戰”受益最大的高校?!岸稹苯Y束后,MIT繼承了原輻射實驗室的部分人才和儀器設備,在此基礎上成立了電子研究實驗室、核能科學與工程實驗室和國家林肯實驗室。這些實驗室的成立,使MIT迅速成為電子學、微波物理學和和物理學等學術領域的領頭羊。
“二戰”之后的和平年代,MIT仍然在美國國防科技領域擔當著重要研究角色。20世紀80年代,MIT成功研發的B-2幽靈隱形戰略轟炸機,顯示出了前所未有的“精確飽和攻擊”能力。
20世紀MIT最主要的成就當屬由杰伊·蓋特·福利斯特(Jay Wright Forrester)領導的炫風工程,其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臺能夠實時處理資料的“旋風計算機”(Whirlwind),并發明了磁芯存儲器,這為個人電腦的發展做出了歷史性貢獻。
在探索和創新的相互作用與碰撞下,MIT呈現給人們一種“創新機構”的全新模式,它的前沿科技大力推動了國家發展。他的先進理念極大地促進了經濟增長、新興產業崛起、醫學進步,以及諸多賦予我們現代生活品質的科學技術的出現。
(案例1-1 MIT的前世今生)
19世紀中后期,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影響已經從歐洲傳到了美國,但當時美國的工農業發展遠遠落后于西歐各國,生產力極其低下,急需實用的工農業技術和高素質的專業技術人才來提高效率和效益,推動美國經濟發展。
獨立后,美國的高等教育仍然受歐洲,特別是英國傳統大學的長期影響,大學與社會現實脫節,不能為國家培養實用人才,不能適應美國新的社會經濟發展需求,從而延緩了農業技術推廣與工業機械化進程,造成美國工農業長期發展緩慢和效率低下,引起了社會各階層的不滿。
于是改革和創建新的高等教育形式成為當時美國歷史發展的客觀要求。正是在這種環境下,MIT成立了,其初衷主要致力于科學技術教育,立志于知識的創新與傳承。
作為MIT的創始人,威廉·巴頓·羅杰斯是19世紀美國著名的自然科學家,1861~1870年以及1879~1881年間兩度擔任MIT的校長。1853年,羅杰斯前往波士頓,致力于創建科學技術教育的公共機構。在當初的建校觀念中,MIT并不是一個純粹的學校,而是由“藝術學會、藝術博物館、工業科學學?!比糠纸M成的教育機構,旨在通過合適的方式,最大可能地推動科學的實際應用與藝術、農業、制造業和商業的融合。創建者希望MIT充分發揮上述三部分職能,推動實用知識的傳播、工業的進步以及當地經濟的發展。
MIT屬于贈地學院,因為當時政府缺乏資金支持教育,但其擁有數量龐大的國有土地。于是,聯邦政府決定以捐贈土地的方式資助高等教育的發展。1861年4月10日,馬薩諸塞州(通常簡稱為“麻州”或“麻省”)議會與MIT簽署了贈地法案。贈地學院通過教育立法確定教育投資的目的、任務、重點范圍等,特別強調高等教育的經濟功能。為社會服務,培養實用人才是其顯著特點,而MIT恰恰具備了上述特征??梢?,實現技術的實用性,倡導知識、技術服務社會的理念是MIT的立校之本。
創新先鋒
?
在麻州地鐵線MIT站點候車月臺,兩邊墻上貼滿了MIT的老照片,詮釋著歷年來MIT最重要的科研成就,細看就會發現,MIT的許多成就都是開創性的,其創新性研究一直引領著時代的潮流。在電話、電磁、雷達、高速攝影技術、辦公室復印機、癌癥的治療、計算器、電腦、互聯網、人類基因序列的破譯、激光、時空穿梭等方面,MIT都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除此之外,MIT不僅僅在自然及工程科學領域享有極佳的聲譽,在管理學、經濟學、哲學、語言學方面也同樣優秀。更為難得的是,MIT非常注重和鼓勵師生打破傳統學科的界限,在工科、理科和文科之間形成了相互協調、共同發展的良性互動循環,有力地推動了MIT創新創業的發展,為美國的企業界、科學界培養了大量的人才。
MIT的跨學科研究中心和實驗室已超過100個。例如美國國家最高機密(負責研發高科技武器)的林肯實驗室、世界一流的計算機科學及人工智能實驗室、國際頂尖的多媒體實驗室等。其中,較為典型的跨學科研究當屬以計算機科學為背景的媒體實驗室(Media lab)。該實驗室先后與人文學院下的科技與社會項目(STS)合作開設了比較媒體研究專業;與研究生命科學的關系合作,既以計算科學深化其研究,又以多媒體手段展示其科研中的精彩之處,提高趣味性,普及該領域的科學知識。
MIT發展一門專業與學科,往往不像其他大學那樣,先設立一個學院吧地盤圈起來。她是先充分外延出去,盡可能擴展這門學科的精彩有趣之處,激發學生以及研究人員的創新興趣,在相關學科上形成融合發展的優勢,等時機成熟了,再設立一個學科。
MIT的教學科研方法領先,對近代科學“革命”的貢獻被業界所推崇,是迄今為止培養諾貝爾得主最多的大學。MIT追求科學創新的精神已經形成了一種根植性的文化。另外,在MIT,往往會有令人意想不到的創意,并且,許多創意在學校的引導與幫助下轉化為真正的產品,并成功實現了創業。因此,MIT積淀下來的創新氣質使其創業發展的基礎,亦是其創業的源泉所在。
案例1-2 MIT與旋風計算機
在計算機發展的歷史上,不得不提及MIT的旋風計算機。旋風計算機是世界上第一臺能存儲程序的并行計算機,并對存儲器進行了重大的改進,它對計算機工業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旋風計算機于1950年12月投入運行,在此之前的計算機要么不能存儲程序(如ENIAC),要么雖能存儲程序,但又只能以“串行”的方式緩慢運行(如ED-VAC、EDSAC)。旋風計算機引入了當時先進的實時處理理念,并最先采用顯示器作為輸出設備,與以往機械系統的電子置換不同,擁有世界首款成熟的操作系統。其設計理念被美國空軍的SAGE(Semi-Automatic Ground Environment,半自動地面防空系統)采納,并對20世紀60年代的商用計算機產生巨大影響。
旋風計算機是由福里斯特領導制造的。1939年福里斯特來到MIT研究生院,先在高電壓實驗室做助理研究員,后來又去伺服系統實驗室,開發火炮及雷達裝置的電動與液壓伺服機構。1944年福里斯特選擇了海軍資助的設計旋風計算機的項目,以便處理風洞實驗數據而設計新的飛機。1947年,福里斯特等人完成了高速程序內置式計算機的設計。他最重要的進展是1949年發明了磁芯存儲器。旋風計算機在1953年用磁芯存儲器取代了靜電存儲器做內存,使用磁帶和磁鼓做外存,使計算機的性能得到很大提高。
1949年蘇聯成功研制出原子彈,喚起美國軍方對旋風計算機的重視。于是福里斯特又領導了SAGE項目。它是以旋風計算機為控制中心、把美國各地的防空雷達站連接在一起的實時防御系統。SAGE系統于1958年投入運行,其用通信線路把各防區內的雷達觀察站、機場、防空導彈和高射炮陣地連接為聯機計算機系統。該系統一直工作到20世紀80年代。
后來,福里斯特任職于MIT斯隆管理學院,其創新工作是把電力系統的工程觀點應用到人類社會系統上,用計算機來模擬社會發展中的問題,這種方法也是目前非常流行的“系統動力學”。
從上述旋風計算機的案例可知,MIT不僅追求技術的卓越與領先,更為重要的是其重視技術與實際的結合,秉持服務社會的理念。在“知行合一”的過程中,MIT不僅提高和拓展了學校自身的水平與發展空間,而且也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應。
(根據維基百科等資料編寫。)
科技、創新永遠是企業、行業乃至國家發展的關鍵詞。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研究先進的創新理念并從中汲取經驗將幫助企業更快成長。本系列持續更新,希望相關內容能給諸位帶來些許啟發——
一
MIT創新——前世今生
科技立校
?
羅杰斯創辦MIT時,“科技”剛剛被賦予了現代意義,在當時建立一個專門致力于科技發展的學校是一個大膽的嘗試。他注重實用性和可行性,關注實現世界的問題,堅信MIT可以加速美國工業和經濟的發展,這使MIT自建校之初便具備了創新與創業的基因。
MIT人注重知識與實踐并行,在美國工業強國之路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一批知名的科學家在此誕生:譬如,MIT的第一位女性研究生、化學家艾倫·斯瓦羅·理查茲(1873年),指導了美國第一次綜合水質量檢測工程并開創了生態學的新領域;主攻化學的A·D·利特爾(1885)和皮埃爾·杜邦(1890年),以及航空工程師唐納德·道格拉斯(1914年)和詹姆斯·麥克唐納(1925年)等,創造出許多全新的領域和產業。
在“二戰”和冷戰期間,美國政府加大對自然及工程科學的投資,MIT發展十分迅速。戰爭期間,MIT為美國政府制造了許多威力極大的高科技武器,如與軍方合作建立了美國大學歷史上第一個大規模合作研發實驗室——MIT輻射實驗室,研制出雷達。它被譽為“戰爭史上最大的合作研究機構”,并在短短5年的密集研究中獲得了正常情況下需要20年才能取得的成果。雷達研制的成功不僅成為盟軍取得勝利的一大法寶,更為戰后美國科技的崛起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因而至今為止仍有人戲稱MIT是“戰爭學府”。如果說美國是“二戰”收益最大的國家,那么MIT就是“二戰”受益最大的高校?!岸稹苯Y束后,MIT繼承了原輻射實驗室的部分人才和儀器設備,在此基礎上成立了電子研究實驗室、核能科學與工程實驗室和國家林肯實驗室。這些實驗室的成立,使MIT迅速成為電子學、微波物理學和和物理學等學術領域的領頭羊。
“二戰”之后的和平年代,MIT仍然在美國國防科技領域擔當著重要研究角色。20世紀80年代,MIT成功研發的B-2幽靈隱形戰略轟炸機,顯示出了前所未有的“精確飽和攻擊”能力。
20世紀MIT最主要的成就當屬由杰伊·蓋特·福利斯特(Jay Wright Forrester)領導的炫風工程,其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臺能夠實時處理資料的“旋風計算機”(Whirlwind),并發明了磁芯存儲器,這為個人電腦的發展做出了歷史性貢獻。
在探索和創新的相互作用與碰撞下,MIT呈現給人們一種“創新機構”的全新模式,它的前沿科技大力推動了國家發展。他的先進理念極大地促進了經濟增長、新興產業崛起、醫學進步,以及諸多賦予我們現代生活品質的科學技術的出現。
(案例1-1 MIT的前世今生)
19世紀中后期,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影響已經從歐洲傳到了美國,但當時美國的工農業發展遠遠落后于西歐各國,生產力極其低下,急需實用的工農業技術和高素質的專業技術人才來提高效率和效益,推動美國經濟發展。
獨立后,美國的高等教育仍然受歐洲,特別是英國傳統大學的長期影響,大學與社會現實脫節,不能為國家培養實用人才,不能適應美國新的社會經濟發展需求,從而延緩了農業技術推廣與工業機械化進程,造成美國工農業長期發展緩慢和效率低下,引起了社會各階層的不滿。
于是改革和創建新的高等教育形式成為當時美國歷史發展的客觀要求。正是在這種環境下,MIT成立了,其初衷主要致力于科學技術教育,立志于知識的創新與傳承。
作為MIT的創始人,威廉·巴頓·羅杰斯是19世紀美國著名的自然科學家,1861~1870年以及1879~1881年間兩度擔任MIT的校長。1853年,羅杰斯前往波士頓,致力于創建科學技術教育的公共機構。在當初的建校觀念中,MIT并不是一個純粹的學校,而是由“藝術學會、藝術博物館、工業科學學?!比糠纸M成的教育機構,旨在通過合適的方式,最大可能地推動科學的實際應用與藝術、農業、制造業和商業的融合。創建者希望MIT充分發揮上述三部分職能,推動實用知識的傳播、工業的進步以及當地經濟的發展。
MIT屬于贈地學院,因為當時政府缺乏資金支持教育,但其擁有數量龐大的國有土地。于是,聯邦政府決定以捐贈土地的方式資助高等教育的發展。1861年4月10日,馬薩諸塞州(通常簡稱為“麻州”或“麻省”)議會與MIT簽署了贈地法案。贈地學院通過教育立法確定教育投資的目的、任務、重點范圍等,特別強調高等教育的經濟功能。為社會服務,培養實用人才是其顯著特點,而MIT恰恰具備了上述特征??梢?,實現技術的實用性,倡導知識、技術服務社會的理念是MIT的立校之本。
創新先鋒
?
在麻州地鐵線MIT站點候車月臺,兩邊墻上貼滿了MIT的老照片,詮釋著歷年來MIT最重要的科研成就,細看就會發現,MIT的許多成就都是開創性的,其創新性研究一直引領著時代的潮流。在電話、電磁、雷達、高速攝影技術、辦公室復印機、癌癥的治療、計算器、電腦、互聯網、人類基因序列的破譯、激光、時空穿梭等方面,MIT都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除此之外,MIT不僅僅在自然及工程科學領域享有極佳的聲譽,在管理學、經濟學、哲學、語言學方面也同樣優秀。更為難得的是,MIT非常注重和鼓勵師生打破傳統學科的界限,在工科、理科和文科之間形成了相互協調、共同發展的良性互動循環,有力地推動了MIT創新創業的發展,為美國的企業界、科學界培養了大量的人才。
MIT的跨學科研究中心和實驗室已超過100個。例如美國國家最高機密(負責研發高科技武器)的林肯實驗室、世界一流的計算機科學及人工智能實驗室、國際頂尖的多媒體實驗室等。其中,較為典型的跨學科研究當屬以計算機科學為背景的媒體實驗室(Media lab)。該實驗室先后與人文學院下的科技與社會項目(STS)合作開設了比較媒體研究專業;與研究生命科學的關系合作,既以計算科學深化其研究,又以多媒體手段展示其科研中的精彩之處,提高趣味性,普及該領域的科學知識。
MIT發展一門專業與學科,往往不像其他大學那樣,先設立一個學院吧地盤圈起來。她是先充分外延出去,盡可能擴展這門學科的精彩有趣之處,激發學生以及研究人員的創新興趣,在相關學科上形成融合發展的優勢,等時機成熟了,再設立一個學科。
MIT的教學科研方法領先,對近代科學“革命”的貢獻被業界所推崇,是迄今為止培養諾貝爾得主最多的大學。MIT追求科學創新的精神已經形成了一種根植性的文化。另外,在MIT,往往會有令人意想不到的創意,并且,許多創意在學校的引導與幫助下轉化為真正的產品,并成功實現了創業。因此,MIT積淀下來的創新氣質使其創業發展的基礎,亦是其創業的源泉所在。
案例1-2 MIT與旋風計算機
在計算機發展的歷史上,不得不提及MIT的旋風計算機。旋風計算機是世界上第一臺能存儲程序的并行計算機,并對存儲器進行了重大的改進,它對計算機工業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旋風計算機于1950年12月投入運行,在此之前的計算機要么不能存儲程序(如ENIAC),要么雖能存儲程序,但又只能以“串行”的方式緩慢運行(如ED-VAC、EDSAC)。旋風計算機引入了當時先進的實時處理理念,并最先采用顯示器作為輸出設備,與以往機械系統的電子置換不同,擁有世界首款成熟的操作系統。其設計理念被美國空軍的SAGE(Semi-Automatic Ground Environment,半自動地面防空系統)采納,并對20世紀60年代的商用計算機產生巨大影響。
旋風計算機是由福里斯特領導制造的。1939年福里斯特來到MIT研究生院,先在高電壓實驗室做助理研究員,后來又去伺服系統實驗室,開發火炮及雷達裝置的電動與液壓伺服機構。1944年福里斯特選擇了海軍資助的設計旋風計算機的項目,以便處理風洞實驗數據而設計新的飛機。1947年,福里斯特等人完成了高速程序內置式計算機的設計。他最重要的進展是1949年發明了磁芯存儲器。旋風計算機在1953年用磁芯存儲器取代了靜電存儲器做內存,使用磁帶和磁鼓做外存,使計算機的性能得到很大提高。
1949年蘇聯成功研制出原子彈,喚起美國軍方對旋風計算機的重視。于是福里斯特又領導了SAGE項目。它是以旋風計算機為控制中心、把美國各地的防空雷達站連接在一起的實時防御系統。SAGE系統于1958年投入運行,其用通信線路把各防區內的雷達觀察站、機場、防空導彈和高射炮陣地連接為聯機計算機系統。該系統一直工作到20世紀80年代。
后來,福里斯特任職于MIT斯隆管理學院,其創新工作是把電力系統的工程觀點應用到人類社會系統上,用計算機來模擬社會發展中的問題,這種方法也是目前非常流行的“系統動力學”。
從上述旋風計算機的案例可知,MIT不僅追求技術的卓越與領先,更為重要的是其重視技術與實際的結合,秉持服務社會的理念。在“知行合一”的過程中,MIT不僅提高和拓展了學校自身的水平與發展空間,而且也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應。
(根據維基百科等資料編寫。)
(編輯來源:《MIT創新課》作者:黃亞生、張世偉、余典范、王丹 )